查看原文
其他

专访 | 王蒙: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

2018-01-16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

每天十分钟,带你涨知识  



当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全球卖座,不动声色地向全世界诠释着他们的“美国梦”;


当日本动漫发展成其国民经济第三大支柱,在全球范围内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狂热的铁粉;


当现象级的韩剧层出不穷,亚洲大陆上掀起“韩流”阵阵……



中国,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,何以做到文化上的自信


“对于中华民族来说,自信,首先来自于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。”所谓 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,作家王蒙的回答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共识。


 “你要迷醉于我们中华风度,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。”


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,有何特点?王蒙曾这样概括:


敬天积善,古道热肠,尊老宗贤,崇文尚礼,忠厚仁义,太平和谐,勤俭重农,乐生进取。


32字,字字珠玑。


王蒙

(当代著名作家、学者,文化部原部长、中国作协原副主席)

王蒙,1934年出生。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,1956年小说《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》引起国内外注意。1986年起曾任国家文化部长三年。2014年出版文集45卷。曾获茅盾文学奖、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,并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。


为“传统文化”打call



近日,围绕《王蒙谈文化自信》,长安街读书会举办了一场以“文化自信”为主题的集体读书学习活动。活动中,王蒙再次阐释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:


中国主张文化立国道德立国,天下唯有德者居之。


这是一个循环的认同,文化从哪里来?从人性来。人性是怎么回事?人性是善良的。善良的人性从哪里来?从天上来的,天生的。天从哪里来?天是有文化的人,对天道天心天意的认识。


循环一圈变成同一样事物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一件事,在家里面孝悌和到朝廷里面做事是同一件事。


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,我称之为或者的理论。





中华文化不仅有厚重的底蕴,也有自己的勃勃生机。我们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但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。


谈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王蒙表示,对传统文化要分清糟粕与精华,“当下如果再全面鼓吹二十四孝,鲁迅都不会答应。”


‘埋儿奉母’发生在今天不是‘孝’,而是刑事犯罪。除了这些明显的封建糟粕,还有一些借传统文化热而借尸还魂的落后习惯和意识,这些都应该被我们视为糟粕而加以摒弃。”




在王蒙看来,当代中国有了“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”。


最近几年,我感觉到一个让我很受鼓舞的事情——全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高涨,阅读、研究、讨论,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热烈。


比如你去西单图书大厦,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,中国传统文化的书都让他们给出完了。关于《论语》,不知有多少版本,各种精装本、典藏本、木板本、线装本,其他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是如此。


而且,现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,他们讲解中国文化,普及中国文化,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,最开始有于丹、易中天,最近比较火的有蒙曼、郦波等。


而我个人也不断接到来自一些大学、图书馆、主流媒体的邀请,跟大家讨论分享关于文化自信、关于传统文化的这些题目。


这都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,所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充满希望。”



当然 ,除了希望,还有担忧。


▲2017年9月1日,开学第一天,武汉青山区钢都小学,近千名小学生一起行拜师礼,诵读《弟子规》


在王蒙看来,现在有很多宣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过于市场化、形式化、浅薄化。


一提传统文化,有些人就把它理解成往古代走。去年9月1日,各小学开学的时候,就出现了穿着老式衣裳诵读《三字经》跟《弟子规》的场景。


某县委书记给我介绍,他们搞文化的经验就是先造谣,后造庙,先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大人物,然后给修一座庙,叫生态园,生态园里再弄两间房子,挂上文化名人的画。隔壁就是足底按摩了,这边就是火锅店了。这让我听了很后怕。” 


关注当下,追求品质、德行、美


作协主席铁凝曾形容王蒙是“高龄少年”,因为年过八旬的他始终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充满兴趣,充满关切。



谈到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冲击时,王蒙感慨颇深。


科学技术太发达了,有时候会走向反面。


我怕大家都有了手机,连博闻强记的能力都没有了。遇事掏出手机一查就出来了,似乎没有什么是网络不知道的。


可是手机上的信息终究是碎片化、海量化、舒适化、便捷化、平面化,而且不分真假。


网络和手机的发展很有可能造成人类的白痴化。



▲刘鹏飞《荒诞的时代》


在《网络带来白痴和低智商时代》一文中,王蒙也曾深刻阐释过这个问题。


海量化的真伪莫辨、良莠不齐的信息可能成为佐酒的谈资与搞笑恶搞的素材,却很少能体现高深伟大的学问智慧。网上的舆论可能极富杀伤力,可能用来慑奸惩佞,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粗糙、盲目、煽情,乃至流氓性、破坏性。网上的艺术可能迅速扩散,也可能是无厘头的戏耍,例如“翠花上酸菜”,例如“草泥马”。


信息时代的到来,网络时代的到来,触屏时代的到来,在空前地、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,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、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,造成日益严重、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,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、浮躁、浅薄、急功近利、人云亦云,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。尤其是,造成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。


当然,王蒙并不是抵制科学技术的发展。“凡是合用的我都用,手机我也用,电脑我也用。”


我们心中要有一把尺子。就是在科学技术,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,我们要追求一种品质,追求一种德行,追求一种对美的欣赏,追求一种对生和死的这种彻悟,追求人和人之间最美好的那种慈爱之情。我们还有一颗仁爱的心,我们还有对文化的自信。


从未停止文学创作


▲青年时代的王蒙在新疆


今年84岁高龄的王蒙,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,成长于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,从上世纪50年代的《青春万岁》、《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》,到刚刚出版的《王蒙谈文化自信》、《中华玄机:我要与你讲传统》,横跨60年笔耕不辍,曾经当过右派、也做过文化部长的王蒙,已经将青春年少的理想和激情,内化为如今的理性与深思


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思考和家国情怀,除了奔走于各类文化场合为传统文化、文化自信打call,王蒙依旧坚持创作。


写作还在坚持,一是在传统文化方面,我从去年开始就在写一本关于列子的书,暂命名《列子的中国故事》。在诸子百家中,列子的故事是最多的,愚公移山、夸父追日,都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。列子之后,我还想写一本关于荀子的书,如此,孔、孟、老、庄、列、荀,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这方面,大概就到这里了。


有人因此说我是不是转向研究传统文化了?


不对,我从来没停止过小说、散文,乃至于诗歌的文学创作。


这些年来,我发表了近十篇短篇小说,201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《闷与狂》,2015年,发表了两个中篇小说,一个短篇小说。 2016年,我发表了中篇小说《女神》,2017年,发表了相当大篇幅的一个散文《维吾尔人》。目前我手里还有一两个中篇小说要写。


但毕竟我已经是所谓耄耋之年了,我希望在完全衰老到来之前,能够把我想做的这些事都做了。


▲文化十分记者焦雯与王蒙合影


监制 | 项   飞

制片人 | 石岩

主编 | 纪萱萱

记者 | 焦  雯

编辑 | 梁珊珊

运营 | 邓   荣


往期节目推荐

▶  独家专访 | 张译:军人的军魂,过多少年都不会变

▶  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——致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